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老来莫进“思维胡同”

2010-05-20 00:00: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  爷爷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则大清轶事: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因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惹得“龙颜”大怒。乾隆皇帝当堂做了两个“纸阄”——名曰“生死阄”:两个纸阄上分别写着“生”和“死”。<br><br>  刘墉抽到“生阄”便可以活命,抽到“<br>

  爷爷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则大清轶事: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因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惹得“龙颜”大怒。乾隆皇帝当堂做了两个“纸阄”——名曰“生死阄”:两个纸阄上分别写着“生”和“死”。

  刘墉抽到“生阄”便可以活命,抽到“死阄”便会被处斩。其实这两张“纸阄”写的都是“死”字,这是乾隆皇帝有意难为刘墉。

  如果换了别人,无论抽到哪张“纸阄”,都难逃一死;而聪明的刘墉早就猜到了这一点,他灵机一动,上前抽出一张“纸阄”,看也没看,便一口吞下肚去!剩下那张“纸阄”被当堂打开:上面写的是“死”字。

  这就证明刘墉方才吞到肚里的那张“纸阄”是“生阄”。于是,乾隆皇帝只好当堂赦免了刘墉。年轻时,听了这则故事觉得这位刘大人很机智,进了中年的门槛。

  忽然觉得这则轶事还有另一层深意,不管这则轶事真实与否,它都告诉世人一个道理:有些时候,捆住我们手脚、阻止我们前进和成功的,并不是我们的勇气不够、力量不够、条件不足,而是那些我们经过多年积累来的“经验”。

  那些“经验”所引发的习惯性思维像一条粗大的绳索,把全新的思维、发散的思维捆得紧紧的、死死的,使之一成不变地进入了一个死胡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导致我们“作茧自缚”、“裹足不前”、“坐以待毙”。

  放眼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老年人被晚辈们私下里形容为“思维走单线”——待人接物做事,常常凭借既已形成的经验,一句自诩“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吃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

  使其陷入“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的泥淖中,断事凭经验,做事想当然,结果常常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自己也陷入尴尬境地,背上“犟”、“主观性太强”、“老顽固”等指责。究其原因,主要是习惯性思维在作怪。

  有资料说,习惯性思维所导致的“固执”是许多老年人的通病,尤以高龄和文化层次较低的老年人为最。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社会心理因素。

  老年人在过往的经历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并由此产生了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进而衍化为思维定势;个人心理因素。

  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使绝大部分老年人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处于受尊敬的地位,这使得一部分老年人在处理问题时,常从维护“尊严”、顾全脸面出发而过分强调自己的一贯正确性。

  老年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确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宝贵的经验。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大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面对日新月异的生活,如果仅凭习惯性思维判断事物、分析问题、处理事情,如同在用一把尺子测量整个世界,岂有不败之理?

  “曾经沧海”、“阅人无数”的丰富历炼,往往成为一些老年人心理上自矜于人的“资本”,殊不知就是这种“资本”把人逼进了思维的死胡同,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这是一些老年人亟待医治的一种心理疾患。大门不打开,风就进不来,面对全新的生活,老年人应该多学习,养成渴求新知、乐于接受新人新事并学习其新颖和精华之处的习惯;多融入。

  广泛参与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和社会交往,开阔视野和心胸,变思想闭守型为开放型,走出自设的思维胡同,击碎思维定势,激活全新思维,去拥抱活力四射的火红晚年!

(实习编辑:黄丽芳)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