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别录》中把栗子列为上品,与人参、黄芪、当归同列。梁代陶弘景称其:“益气、厚肠胃、补肾气。”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就认为栗子是“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他还在《千金方·食治》中介绍说:“生食之,甚治腰脚不遂。”
宋代诗人陆游,晚年齿根浮动,也常食用栗子,既作为夜晚的充饥食品,又治疗牙齿松动的毛病。他在诗中写道:“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炮燔疗夜饥。”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还记述了这样一则医话:古代有个名叫周武的人,患腰腿无力症,行走困难,百药无效。有一次,他的朋友陪他到栗树下游玩,他因好奇便尝了一个栗子,越吃越觉甜美,于是饱餐一顿。几天之后,他的腰腿痼疾竟霍然而愈,行走自如了。
这则医话可能有些夸张,但栗子有补肾、壮腰、健腿的功效,确是事实。到了清代,慈禧太后为了养生保健,常吃栗子粉加面粉及糖做成的窝窝头,著名的栗子面小窝头就是由此而来。 栗子作为一种美味的干果,不论生吃还是炒、蒸、煮、炖或烹饪做菜,都有很好的风味。走遍大江南北,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糖炒栗子”。
也可将栗子放锅中,加水、盐、花椒、大茴香、桂皮等同煮成五香栗子,美味适口。杭州有一种地方菜叫“桂花鲜栗羹”,是用糖烧鲜栗,加适量藕粉和桂花制成的,色、香、味俱佳。天津的“栗羊羹”,在市场上极受欢迎,是以干栗粉、红小豆为主要原料,加入蔗糖糊精、琼脂配制而成。
(实习编辑:朱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