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笑言 在牛津的“高桌”上吃饭

2011-08-17 01:42:00中华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小说《围城》中有一段关于牛津、剑桥师生共同吃饭的精彩描述,其中教育部视学先生的口头禅“兄弟在英国的时候……”广为流传,甚至沿用至今,成为某些“海归”最传神的简笔勾勒。

  牛津大学实院、系并的体制,新生入学时,必须同时选择系和学院。系有个专业导师负责安排专业课程,学院有个德育导师负责吃喝拉撒睡。德育导师不训话、不布置作业也不主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和专业导师之间发生矛盾,或遇到特殊困难,可以向德育导师寻求帮助。不过,学生和学校的矛盾通常不会大到动用德育导师,于是他们的任务便简化为每学期牛津大学一学年分三个学期请自己名下的学生吃一两次“高桌”。

  所谓“高桌”,就是餐厅主席台上的一排餐桌,就餐时学院的头头脑脑和教师轮流坐在上面值班,被请去的学生同桌用餐,同时要穿袖的黑袍。说是同桌吃饭,其实还是分餐制,各吃各的。每个周末都有十几个教师,一两个被邀请的学生在“高桌”上吃饭,其他学生则在下面的两排长桌上用餐。

  牛津学生的衣橱里,一定都有件黑袍,因为吃饭和考试都少不了这个道具。不过平日吃饭不用,只要拿一张饭票即可。周末伙食好一点儿,便需要两张饭票,还要穿上黑袍。一旦被德育导师请到“高桌”上,就免去了两张饭票,同时还会吃到更丰盛的食物享受更好的服务。“高桌”上的客人齐了之,某位老先生(一般是学院的教务长)就拿起木槌用力敲一下,随着惊天动地的一击,上面的“高桌”,下面的两排长桌一齐安静下来,听他高声做餐前祈祷。言毕就坐,餐厅的十几盏大吊灯随即熄灭,只留天花板的反射辅光灯亮着。每一张餐桌上烛焰跳跃,大家开始集体烛光晚餐。

  除了德育导师,专业导师也有请学生吃饭的义务,且专款专用,学生的大餐绝对跑不掉。我经历最隆重的一次大餐是专业导师邀我参加圣诞晚宴。那顿饭要自己掏钱断不会去,餐费远不是两张饭票可以打住的。那天的我不仅披了黑袍,而且西装革履,打了白领结,完全是入学时照集体照的规格。

  夕阳还没有落下,晚宴就开始了。学院的餐厅在院,餐前酒却安排在前院。正值一位教师在前院举办个人画展,于是大家三三两两端着酒杯或聊天或品画,特有的英式幽默在空气中流荡。

  我们圣爱德蒙学院的大餐是有名的。餐厅所有的桌子都铺上了洁白的桌布,整齐地摆放着就餐者的名牌和一份白底银字封面的菜谱。落座才发现我的西服根本算不上隆重,教师们全都穿着翻领的短礼服,“高桌”上则是清一色的燕尾服。木槌敲过之,大厅暗了下来,桌上映着温暖的烛光。小竹筐端上来,里面盛满橄榄状的面包。我取了一个,用刀从中间剖开,却不切透,再涂上黄油,用手掰着吃。这些规矩都是洋人从小点点滴滴吃出来的。西餐吃的也就是气氛。印象颇深的是吃阿拉斯加冰淇淋大饼,热腾腾的大饼与冰淇淋配在一起造就了奇妙的美味。晚宴一共上了四道菜,两次葡萄酒,侍者的态度总是好得出奇,我不小心打碎一只杯子,女侍者立刻跑来收拾,还一再问我要不要紧,倒像犯错的是她。

  宴会上还有个小节目,拉圣诞礼物响。相邻的两人为一组,一人抓牢一头,用力一拉,“啪”地一声,拉一分为二,礼物落在谁的一端就归谁。我那天运气很好,拉到一副袖珍象棋。

  我的导师兼任学院研究生部主任,事务多,应酬也多。在宴会结束的时候,他穿梭在人群中跟大家道晚安。忙完他领我到院的另一座小楼,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宴席尚未完全结束,这里还有二十多人留下来喝咖啡。领座员问明谁和谁是一起来的,就棒打鸳鸯,搞乱顺序,把不认识的人安排到相邻的座位。这样一来,每个人都必须跟陌生人交谈,社交圈子也就从理论上扩大了许多倍。

  来我搬家离学院远了,就不常去餐厅吃饭了。尤其周末的晚上,我实在懒得多穿一件黑袍。当然,被请去吃“高桌”则另当别论。

(责任编辑:滕小兰 实习编辑:李健萍)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